
以下文章来源于金牛哥手记 ,作者金牛哥
人社部发布了2023年一季度企业年金数据摘要,在这里先不谈投资收益,就聊聊几个感想吧!
第一,企业年金达到三万亿,指日可待。
一季度末企业年金基金规模2.98万亿。推算了一下一季度缴费金额,为880亿左右。那么二季度缴费规模再加上880亿,扣除领取金额220亿,净增600亿+。
二季度企业年金投资收益可能不太理想,要抵扣一部分净缴费。但完全抵消的概率并不大。而且一季度末的2.98万亿,距离3万亿仅200亿,所以二季度末企业年金规模有望达到三万亿里程碑。
其实具体哪一天达到3万亿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这一天已经近在眼前。但这一天的到来,却用了漫长的18年:从2005年8月企业年金发放管理人牌照开始计算,企业年金达到3万亿,用了18年的时间。
但企业年金规模每跨上一个一万亿的台阶,用的时间都在减少:第一个一万亿是2016年二季度达到的,用了11年;第二个1万亿是2020年三季度达到的,用了4年多一点的时间;而第三个一万亿只用略少于3年的时间就能达到。
算算企业年金的数据账,能让我们明白厚积薄发的道理。
一个养老金制度的意义,并不在于起步时能有多少规模,而在于日积月累、稳步增长。用时间的力量,逐步给我们积累丰厚的养老金。这里没有秘诀,也没有捷径。
联想到去年底起步的三支柱个人养老金,总有人说个人养老金的发展不如预期。但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,企业年金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、从慢到快,已经走过了18年的时间。个人养老金起步才短短6个月的时间,开户数量就接近4000万,已经比企业年金18年才超过3000万职工的速度快了很多。至于个人养老金缴费的人数较少、人均缴费规模较低的“问题”,这都是起步阶段出现的合理现象。
以美国为例,每个家庭二三支柱养老金的合计规模平均达到27万美元。但我们知道吗?美国二三支柱养老金是1974年起步的,到2023年已经接近50年的时间。即使美国IRA那么发达,普及率也只有37%,缴费率也只有13%(按家庭数量计算)。
所以养老金是一项功在当代、利在千秋的事业。只要踏踏实实按规律前进,路虽远、行则将至!
第二,受托人都在向专业化发展。
我们都知道,企业年金存在两种类型的受托人,法人受托和理事会受托。过去多年,都有哪一类受托人更好的讨论。其实结论已经不重要了,重要的是,无论法人受托还是理事会受托,都要向专业化方向发展,真正做好委托人的大管家。
目前法人受托机构有12家。但历史上还存在过更多的法人受托机构。其中2005年曾第一批获得受托牌照的两家信托公司,一家在早年就被合并了,另一家去年在资格延续评审时失去了受托人资格。现在的法人受托机构主要是养老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,另加一家信托公司。
理事会受托的发展更有看点。2012年的时候,理事会有242家,平均管理规模为6.5亿元,是法人受托机构每个企业年金计划平均管理规模的2倍+。到了2023年一季度末,理事会受托数量已经大幅度降低到94家,但平均管理规模却上升到83.6亿,是2012年的近13倍,是法人受托机构每个企业年金计划平均管理规模的6.5倍。
也就是说,理事会受托趋于大型化。大型化的意义,在于能支撑专业化能力的增强。两家管理规模最大的理事会,都成立了专门的法人公司来履行理事会受托职责,如中石油养老资产管理公司、中石化产融养老公司。其他很多理事会也有专职人员履行受托职责。
第三,强者恒强和弯道超车并存。
这是从管理机构角度说的。
强者恒强:从过去10多年看,四种管理资格的前三名都没有发生变化,只有位次的前后变化。
从法人受托机构看,规模最大的前3家,合计规模占法人受托总规模的比例,2013年为63.3%,10年后的2023年仍为63.2%,基本没有变化。
从投管人看,规模最大的前3家,2013年规模占比为34.8%,2023年为38.2%,占有率提高了3.4%。
从托管人看,规模最大的前3家,2013年规模占比为66.1%,2023年为65.9%,基本没有变化。
从账管人看,规模最大的前3家,2013年规模占比为69.7%,2023年为67%,只有小幅下降。
强者恒强的原因,跟规模效应有一定关系。早期积累规模较大的机构,就可以有较高的管理费收入。较高的管理费收入,又能充实管理架构和人员配置,以及IT系统开发等,反过来又能给委托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。从而形成一定的良性循环。
强者恒强,是否意味着后来者就没有机会了呢?其实机会还是有的,也有弯道超车的年金管理机构。
前三甲管理机构中位次的变化,就是一种弯道超车。例如过去10年,投管人的前三名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。
法人受托机构中,也有规模非常小的机构,从10年前的第8名成长到现在的第4名。投管人中,也有10年前排在第11名的,成长到现在的第5名。
弯道超车的驱动因素,就是专业能力使然。对于投管人而言,会更直接一点,就是投资收益为主驱动。
年金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,到底是胜者为王,还是剩者为王?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,就是管理机构的内在实力,外化为给委托人的投资收益和服务体验。只有坚持以委托人为中心、致力于为委托人提供优质的服务和丰厚的收益,才能在漫长的马拉松中最终胜(剩)出。
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